现在已经是 2021 年了,明天就是小年,在这里做一个总结吧。一方面是对自己研究生三年的总结,另一方面也归纳一下最近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。

回看这些年的求学之路,自己从未在读书的路上停歇过。从本科考到研究生,这几年一直都在坚持着。作为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,考上大学就很不错了,何况家里还坚持供我读研。一方面感到非常愧疚,不能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;另一方面感到比较幸运,能够有家里的支持,考上研究生,通过更高的平台来开阔自己的眼界。由于自己的起点比较低,所以只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,通过不断学习,进而提升天花板的高度。

从研一到研二的上半学期,除了上课以外,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是在实验室度过的。从宿舍到实验室大概需要步行 20 分钟,我一般把这段时间当作锻炼身体了。而实验室的日常工作,是那卷得不行的图像处理方向,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来做。由于实验室的环境比较拮据,师弟、师妹、师哥、师姐均使用同一台主机(GTX 1070)来训练网络模型,在进行调试和训练的时候非常不方便,而我只能选择放假或过节的日子进行模型的训练。不过,到最后也是完成了导师的要求,发表(水)了一篇核心期刊。

在研二上学期寒假的时候,我就萌生了提前准备找工作的想法。当时我对自身的目标定位很明确:对我来说,深度学习是那种比较「黑盒」的东西,搞搞学术还可以,假如要是真正落地的话,就目前来说,很难去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去搞这些东西。况且,在学校里仅仅是使用到了已经公开的、整理好的数据集,而没有公司具体项目中的数据集。另外,当时自己想做一些能够落地的项目,通过自己编写的代码,让某个应用或者程序能够跑出来,看到效果。因此,我就选择了「后端开发」的方向。

我当时想:寒假在家里好好准备准备,写一写简历,把计算机基础知识、项目、算法与数据结构熟悉之后,在研二下学期开学的时候直接参加春招。但由于疫情的原因,开学的时间往后推迟了 2 个月,最终在接近 5 月底才开学。再加上当时在家准备的不是很充分,投过许多简历都没有消息。只记得当时第一次进行网上视频面试的时候,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。(现在回想起来,我当时的状态简直是糟糕透了)

这让我开始把视频面试重视起来,那时候每天都在投简历,做笔试,有的时候一天能有好几场笔试。下面是从 2020 年 6 月份到 10 月份面试的整个秋招的过程。

1.png

2.png

3.png

4.png

在这几个月期间,经常凌晨 3 点左右才睡着,归根结底,还是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。就这么一边复习一边面试,最后也拿到了三家公司的 offer,分别是北京、上海和杭州的。考虑到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技术,最后与北京的公司签定了三方协议,整个校招才到此结束。

当然,在整个秋招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如意的。由于我是在实验室完成的秋招,在复习的过程中导师经常来实验室询问我的论文进度和发表情况。有好几次进门看我正在搞算法题,说了我好多次。其中有一次导师特别生气,给我撂下了一句话,说如果我进不了华为的话,导师不给签字毕业。现在想想,其实没有必要。因为我和导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。导师想让我发表论文,这样的话可以给实验室提供一些资金。而我想着的是要留一些自己找工作的时间,对自己的未来负责。正是因为这种冲突,才导致了当时的局面。不过话说回来,导师也是为了我们能够顺利毕业吧,至于其他的原因,我就不去多想了。顺便晒一下我在实验室的工位,如图。

image.png

不知不觉,研三的时间仅剩下一半了。在这段时间中,除了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以外,我想还是要多看一些书籍和电影吧。趁着现在还有一些完整的时间可以利用,等到工作成为一名「社畜」以后,就很少有这么一大块时间来看书了。

image.png

说到看书,研二下学期和研三上学期这段时间内买了很多书,都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书籍,不管是对平时的学习充电,还是对以后的工作指导,都很有帮助。具体书单,请详见《读书》

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,我之前也有思考过。不管是专精于技术,还是走管理路线,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出来。“慢,就是快”。先深耕于一两个技术点,深入理解以后再去考虑广度的问题。慢慢来,坚持不断地学习与反思总结即可。

(完)